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億朋觀點

您的位置:首頁>億朋大講堂>億朋觀點>

億朋觀點| 產權市場賦能 國有資本與民營企業共育新質生產力 時間: 2025-03-24 13:17:38

雨水時節,萬物復蘇之際,黨中央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一高規格會議的召開對“十五五”開局之年民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促進民營經濟更加健康發展、更加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強調了“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這五方面的重點政策措施,再次釋放出有力信號。“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并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2025年是產權市場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關鍵一年,產權市場要在年底前基本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

 

產權市場,既是公有制經濟主體與非公有制經濟形式的實體企業相輔相成、融合共生的要素市場,又是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行動中、在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過程中,更是離不開民營企業的認可和積極參與。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民營企業用好用足產權市場,將會為其自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實現更大成就。

民營企業見證了中國產權市場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產權市場發展歷程,民營企業在我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從最初的邊緣參與者到逐漸成為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參與方式和程度也隨著產權市場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升級。

 

1988年3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行企業產權有條件地有償轉讓,使閑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資產得到充分利用。至此,企業產權的有償轉讓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1988年5月,武漢市企業兼并市場事務所率先成立,我國產權交易市場由此正式誕生[1]。在此之后,各地開始涌現產權服務機構,但多以服務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為主,民營企業參與度極低。

 

2003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設立,12月份頒布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行業內稱“3號令”),產權市場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民營企業開始逐漸進入產權市場“淘金”。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首次將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并列,將產權市場明確定位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頒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行業內稱“32號文”),產權市場正式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民營企業在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參與逐漸深入和廣泛。

表 1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歷程中民營企業參與情況概覽(1988年至今)

產權市場發展歷程

產權市場發展基本情況

民營企業市場參與情況

民營企業市場參與特點

萌芽起步階段:1988年至1994年

1988年,各地政府紛紛開始籌備建立產權交易機構,至1989年底全國共有25家產權交易機構掛牌,1994年6月增至170多家。此時,市場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主要以國有企業的產權轉讓為主,相關的制度規則還不完善。

這一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民營企業開始逐漸興起,但在產權市場的參與度較低。民營企業更多地專注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市場中努力尋找商機,積累資本和經驗。一些民營企業可能通過收購小型國有企業或集體企業的部分產權來實現業務擴張,但這種交易相對較少且通常需經政府前置審批。

民營企業在這一階段的參與基本處于自發和零散狀態,對產權市場的認識和利用有限。它們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發展,對通過產權交易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的意識還比較淡薄。但在少數民營企業參與的產權交易中,開始有企業嘗試引入新技術、新管理理念,雖不成規模,但為后續新質生產力發展埋下種子。例如,收購小型國企的部分民營企業,開始探索新的生產組織方式,以提高生產效率,逐步積累創新發展的基礎。

艱難探索階段:1994年至2002年

1994至1998年因法規制度、監管體系不健全,市場定位、發展方向不明確,產權市場經歷了兩次清理整頓,產權交易機構發展受阻。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民營企業逐漸意識到產權交易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到產權市場中。一些民營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規模的擴張。其中,部分民營企業在參與產權交易時,開始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產業升級。例如,一些民營企業在收購國有企業后,對傳統產業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引入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推動傳統產業向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的方向轉變。

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參與逐漸增多,從被動接受市場變化到主動尋求發展機會。但這一階段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如產權市場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交易信息不透明、缺乏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等,制約了民營企業的參與度和交易的效率。

規范發展階段:2002年至2015年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財政部頒發了3號令,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必須在國資監管部門選定的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2008年以后,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交易業務領域快速拓展,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隨著產權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不斷完善,民營企業在產權交易中的參與更加規范和活躍。國資委的成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的出臺,為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產權交易提供了更明確的規則和保障。民營企業不僅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還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民營企業利用產權市場平臺,在交易過程中開始注重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整合與創新,推動了自身及市場的升級轉型。例如,部分民營企業收購具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將新技術應用于自身生產經營,實現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產業載體,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參與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逐漸成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它們利用產權市場平臺,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的戰略轉型。同時,民營企業對產權市場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推動了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發展。

跨越式發展階段:2015年至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企業依法合規通過證券交易、產權交易等資本市場,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實現了與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融合發展。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推進,產權市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民營企業的參與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態勢。一方面,民營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更便捷地獲取產權交易信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的產權交易活動日益活躍,民營企業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主力軍。例如,民營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通過產權交易獲取前沿算法技術和高端人才團隊,加速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在新能源領域,并購優質資產整合產業鏈資源,提高新能源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市場份額,促進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引領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此外,民營企業還積極參與國際產權交易,拓展海外市場,實現國際化發展。

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參與更加深入和廣泛,不僅在國內市場發揮重要作用,還逐漸走向國際市場。同時,民營企業在產權交易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推動了產權市場的創新發展。這一階段,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成為民營企業參與產權交易的核心目標之一。

根據中國產權協會的統計,我們整理了產權市場服務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資產股權類業務的基本數據(見表格2),以及非公有制經濟在2022和2023年資產股權類業務成交數量和金額的占比變化(見圖1)。受各省產權交易平臺、區域產權交易市場的交易數據不能實時充分披露所限,本文中資產股權類業務僅包括產權轉讓、企業增資、資產轉讓及資產租賃四類交易。

表 2 2022和2023年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資產股權類業務基本情況

業務類型

2022年度[2]

2023年度[3]

數量(宗)

金額(億元)

數量(宗)

金額(億元)

資產股權類業務

97,748

14,754.40

 114,325

15,095.80

國有企業資產股權類業務

58,317

11,899.80

73,576

12,511.70 

非公企業資產股權類業務

39,431

2,854.60

40,749

2,584.10

產權轉讓

13,465

4,700.20

13,643

5,351.43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

4,293

4,098.00

4,257

 4,789.70

非公企業產權轉讓

9,172

 602.20

9,386

 561.73 

增資

947

 5,314.40

2,790

 4,813.67

國有企業增資

796

 5,234.20

804

4,748.00

非公企業增資

151

80.20

1,986

65.67

資產轉讓

48,075

 3,909.90

63,372

 4,073.79

國有企業資產轉讓

28,169

 1,877.90

34,164

 2,148.00

非國有企業資產轉讓

19,906

2,032.00

29,208

 1,925.79

資產租賃

35,261

 829.90

34,520

 856.91 

國有企業資產租賃

25,059

 689.70

34,351

826.00

非國有企業資產租賃

10,202

 140.20

169

30.91

 

盡管2023年民營企業資產股權類業務整體成交數量和成交金額占比相較2022年都略有下降,但仍難以忽略的是民營企業在2022、2023年交易數量占交易總量的比重均已超過三分之一,民營企業已然成為產權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具體來看,民營企業在2022年的產權轉讓數量占比為68.12%,到2023年,該比例微升至68.80%,民營企業產權轉讓業務交易數量連續兩年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企業增資方面,民營企業借助產權市場開展融資活動越發頻繁,非公企業增資項目成交數量整體占比急劇上升,由2022年的15.95%提高到2023年的71.18%。資產轉讓方面,民營企業兩年的成交數量分別都占到成交總量的五分之二以上。相比較而言,民營企業資產租賃項目的成交數量占比較小且2023年大幅萎縮。綜合來看,盡管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中的交易金額與國有企業仍有不小的差距,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交易頻率和參與深度正在不斷提升。
 

民營企業借力“產權市場+證券市場”聯動,進行行業并購整合以實現更高效配置要素資源、培育 “專精特新小巨人”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如今的42萬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4]。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

 

產權市場積極發揮信息積聚功能、價格發現功能、制度規范功能、中介服務功能、投融資功能、要素資源配置功能“六大功能”,創新交易產品和交易方式,加強全流程、精細化服務,在助力民營企業戰略轉型、企業融資、存量資產盤活、破產重整、降低投資門檻、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技術產權交易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僅從產權市場服務民營企業戰略轉型、技術交易和企業融資方面選取三個經典案例進行分享。
 

1、產權市場在服務民營企業戰略轉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案例】:產權市場聯動證券市場  服務民營企業戰略轉型

奧園美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0615.SZ)是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前身為1993年成立的京漢股份,公司早期主要收入來源于以健康住宅開發為主的房地產業務。2020年6月,在奧園科星成為控股股東后,公司業務布局逐步進行調整,制定了以“綠色纖維新材料為基礎,上下游聯動,打造美麗健康”的戰略方向。2021年以后,奧園美谷通過股權收購及與廣州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切入醫美賽道。為收縮房地產業務,優化資產結構,聚焦以醫療美容為主業的業務布局,奧園美谷擬剝離占營收80.11%的地產業務[5]。2021年6月23日至2021年7月13日,奧園美谷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京漢置業100%股權、北京養嘉100%股權和蓬萊養老35%股權三項地產資產[6]

 

作為與證券市場對應的非標資本市場,產權市場“公開、公正、公平、陽光交易”的市場屬性能夠解決愈加嚴格的上市公司監管制度對上市公司重大資產出售通過公開市場規范操作的要求。北京產權交易所根據奧園美谷剝離資產的具體需求及操作難點,通過定制化方案設計、“專欄+公眾號+線下對接”多渠道市場推介方式廣泛征集投資人,最終凱弦投資以10.2億元底價受讓。本次交易完成后,奧園美谷資產負債率從71.94%降至48.48%、流動比率由0.30上升至1.66[7]。奧園美谷借力產權市場成功剝離地產業務,完成了資產結構、業務結構調整,將回收的資金用于美麗健康產業發展、歸還借款及補充流動資金,加快了公司的戰略轉型。

 

2、產權市場在服務民營企業對接技術供需和產業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案例】產權市場破除信息壁壘  促科技成果高溢價轉化助民企升級


2024年8月,“關于生物傳感器和檢測方法的專利包項目”在山東科技大市場[]順利轉化。經過16輪競價,專利包以30.3萬元成交,比掛牌價格高出53%。盡管以高溢價購買下專利,贏得競拍的安徽某企業卻表示非常滿意。此次專利包中的生物傳感器和檢測方法技術,正是該企業突破“瓶頸”所亟需的關鍵技術。該企業表示,時間就是效率,正是通過山東科技大市場,企業才能很快知道濟南有這些技術。

 

山東科技大市場是山東產權交易集團參建的省級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在上述案例中,山東產權交易集團旗下的國贏技術產權交易公司利用平臺線上專利評估系統為專利包所含項目進行評星評級、價值評估,隨后委托中介機構對每一項專利進行專業化評估,出具了更為客觀、權威的報告。除通過網絡平臺向全國發布相關信息外,國贏技術產權交易公司還聯合技術經紀人,利用高校專利成果轉化智能推介系統,尋找成果最匹配的需求方,實現點對點精準推介。最終,經過16輪報價后,該項目以比起拍價高出53%的價格成交。“關于生物傳感器和檢測方法的專利包項目”是產權市場通過發揮綜合性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優勢,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服務,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資源,解決技術供需信息不對稱難題,搭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高速通道,幫助民營企業解決技術瓶頸難題的有力證明。

 

3、產權市場在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產權市場在服務專精特新科創企業及其他類型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上海交易集團下屬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簡稱“上股交”)為例,上股交設立的“專精特新專板”、“認股權綜合服務試點平臺[9]”、“上海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功能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了服務優質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由于篇幅有限,此處僅簡要介紹分享“專精特新專板”及“上海認股權綜合服務試點平臺”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1)“專精特新專板”的融資服務功能

降低融資成本:通過鏈接“上海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2.0[10]”,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企業信息準確、實時核驗,降低企業信息披露成本。同時,上股交與第三方數據服務商合作,為“專精特新專板”入板企業提供“數字畫像”,這使得企業能夠擁有官方背書的數據,在融資和信貸方面更為便利,從而降低因評估各項數據所帶來的額外成本‌。

資源整合:一方面,聯動上股交的“上海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提高優質“專精特新專板”企業與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之間的匹配對接效率。另一方面,通過集聚由上證信息、深證信息、北交所華東基地、14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股權投資行業協會、S基金[11]聯盟組成的“上海專精特新企業服務聯盟”,為入板企業提供更專業、更高效、更便捷的金融服務。

上市培育:入板企業通過上股交接入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星企航”系統[12],輸入相關信息后,即可獲得企業“離上市有多遠””、“具體哪些方面需要優化“等信息。此外,在轉板機制上,目前“專精特新專板”已經和新三板建立了綠色通道,符合條件的企業可通過“專精特新專板”便捷地轉至新三板市場掛牌。

(2)“認股權綜合服務試點平臺”的融資服務創新

融資工具和業務聯動模式創新:在不立即稀釋股權的情況下,允許科創企業以未來股權認購權換取當期融資,有效解決輕資產企業融資難題。目前平臺以“X+認股權”為業務主線,成功落地了可復制的七個模式,包括“銀行+認股權”、“銀行+產業園區+認股權”、“銀行+擔保+認股權”、“產業園區+認股權”、“股權激勵+認股權”、“服務機構+認股權”和“科技成果+認股權”等多種業務模式。這些模式不僅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也令金融機構、科創企業、創投機構等多方利益訴求實現了共贏。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有45單認股權在試點平臺完成確權登記,其中2單依托平臺完成非公開發行,1單認股權完成轉讓,涵蓋標的企業38家,均為醫療器械、新能源、數據科技、信息技術等行業的優質科創企業。涵蓋的標的企業超過80%為小巨人、專精特新、高新技術和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企業融資金額7617萬元。


服務功能創新:認股權的價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標的資產價格、行權價格、剩余期限、股價波動率以及無風險利率等。為解決認股權定價難題,上股交搭建認股權估值模型,通過對上述因素的計算和分析,快速計算出認股權的理論價格,不僅為認股權的公允定價提供了參考,也為認股權轉讓提供了明確的定價基準,有利于促進認股權的順暢流通。

 

案例】:“銀行 + 擔保 + 認股權登記” 模式  解翡諾醫藥資金之困

上海翡諾醫藥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凍干設備、液體及粉劑灌裝聯動線及自動進出料系統的生產商,是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瞪羚企業”。2024 年,企業重點聚焦醫用低溫滅菌柜和氣流分裝機研發,不斷加大資源投入力度,但面臨回款速度較慢、流動現金吃緊等問題,導致創新研發進程放緩。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聯合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創業接力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創新性地提出 “銀行 + 擔保 + 認股權登記” 服務模式。中行上海市分行為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上海創業接力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擔保并與企業簽訂認股權協議,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完成認股權登記。通過這種方式,為企業的研發創新注入了金融 “活水”,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難題,使其能夠繼續推進研發工作。
 

民營企業的主動參與對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民營企業的主動參與對產權交易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豐富產權交易品種,提升市場透明度與公平性。民營企業數量龐大且行業分布廣泛,具有各類資產交易需求。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參與和活躍,有助于推動產權交易機構不斷拓展新的業務類型。例如,2023年數據要素類業務第一次納入產權行業年度統計,2023全年共完成數據要素類業務13674宗,成交額107.62億元,增值金額40.92億元;2024年以來,技術交易和數據交易的規模也在逐漸增加。此外,民營企業的參與也能夠增加市場的競爭程度,防止暗箱操作,有助于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通過產權市場平臺公平競爭和合作。

 

2、提高產權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民營企業借助產權市場進行資產重組、投資并購等活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升級。產權市場因民營企業的參與,提高了交易活躍度,能更好發揮資源配置、價格發現等功能,從而引導資源向更有效率的領域和企業流動。

 

3、激發產權市場創新活力。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民營企業在產權市場的參與和活躍,為產權市場帶來了新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產權交易機構在業務模式、服務方式和交易機制等方面的創新。

 

關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