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AI+”行動觀察之生態構建:協同創新,智鏈未來 時間: 2025-04-28 22:05:58
【億朋觀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AI已成為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央企“AI+”專項行動不僅助力中央企業在自身業務領域實現了智能化轉型,更在構建開放、協同、創新AI生態體系方面發揮了關鍵引領作用。隨著央企“AI+”專項行動向縱深推進,AI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呈現從效率提升到價值創造、從單點突破到生態構建的趨勢。這場由央企引領的AI產業變革,本質是一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革新。當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嵌入千行百業的肌理,改變的不僅是生產效率,更是人與機器、企業與社會的協作方式。而央企憑借其“國家隊”的資源整合能力與責任擔當,正成為這場變革中最具穿透力的生態構建者。
中央企業在算力、算法、數據領域的深厚積累,正從單一企業優勢轉化為產業生態協同發展動能。通過構建算力基座-算法創新-數據流通-場景賦能的全鏈條生態體系,央企正引領中國AI產業從從效率提升到價值創造、從單點突破到生態構建。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各行各業快速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創新融合發展,“技術下沉+場景裂變”成為現今產業變革的顯著特征,產業競爭格局也正在發生深刻且廣泛的變革。央企充分發揮自身產業鏈長、產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校、民營企業的合作,打造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國家能源集團與華為共建智慧礦山聯合實驗室,針對礦山開采中的智能化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推動了礦山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同時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拓展了AI技術在能源行業的應用邊界。
數字化浪潮中,AI無疑是最為洶涌澎湃的一股力量,正重塑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格局。央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積極投身“AI+”專項行動。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央企通過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通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的鏈條。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招商局集團打造的智慧港口生態圈頗具啟示意義。這里不僅聚集了華為的5G基站、中科院的機器視覺算法、三一重工的智能岸橋設備,更有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的物流優化算法。這種“航母戰斗群”式創新體系,將央企的產業鏈主導能力轉化為技術協同勢能。
算力數據算法的生態閉環。通過“息壤”“云驍”等算力平臺開放,央企可構建“算力供給-數據流通-算法創新”的產業生態。預計到 2025年,央企算力平臺將承載超2000個行業算法模型,服務中小企業超10萬家,形成“央企搭臺、生態唱戲”的智能產業格局。
跨界生態融合創新。在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央企推動跨行業要素重組。招商港口、寧波舟山港等與騰訊合作,結合港口運行、管理、服務中的核心場景,構建港航數字協作平臺,為智慧港口業務生態提供綜合服務能力,形成港口服務開放體系;并通過孿生底座,向港口提供仿真推演、實時遠控、虛擬化培訓及車路協同+單車智能的應用支撐能力,從而打造數字孿生智慧港口,賦能實現港口作業自動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慧化。
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傳統產業的“基因鏈”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過去,產業發展依賴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線性累加,而AI技術的滲透如同“基因編輯”——通過機器學習優化資源配置邏輯,用算法重構生產流程,使產業從“經驗主導”轉向“數據驅動”。
同時,央企“AI+”專項行動的生態構建,正深刻改變著中國產業格局。橫向來看,跨行業協同平臺促進了不同領域的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催生了諸多創新業態。縱向而言,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帶動了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
為持續優化產業生態,央企需進一步加強行業協作,推動建立更加完善的數據標準體系,促進數據要素的自由流通與高效利用。加大AI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通過產學研合作、內部培訓等多種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AI人才隊伍。同時,持續優化AI生態平臺服務,降低中小企業參與門檻,提升平臺的易用性與可擴展性。隨著AI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央企有望在構建更加開放、創新、繁榮的AI生態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可以預見,在央企引領下,一個更具韌性、更富創造力的智能經濟形態正逐步成型,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從無人機巡檢到行業大模型,從數據共享到可信空間,中央企業的“AI+”實踐已勾勒出中國經濟智能化轉型的清晰路徑。未來,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迭代加速、場景價值深化,人工智能將成為融入產業肌理的“生存方式”。這場由央企引領的智能革命,不僅將重塑企業的競爭力,更將定義中國在全球智能經濟時代的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