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行業動態

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行業動態>

億朋觀察| 汽車央企戰略重組:破局當下,布局未來 時間: 2025-04-17 10:27:54
【編者按】2025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目標沖刺與“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面對新一輪汽車工業新技術革命,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與市場化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是中國汽車工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核心。隨著汽車工業以高質量、高水平形態發展,中國汽車工業需要通過重組整合、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等方式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若干大型跨國整車企業集團。因此,2024年國資委明確提出“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路徑,并提出單獨考核中國一汽、東風集團、長安汽車三家中央汽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業務。2025 年 2 月初,東風汽車、長安汽車同步發布公告均表示在謀劃重組,汽車央企的整合進入倒計時。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宣布,將對整車央企啟動‌戰略性重組‌,目標直指“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打造世界一流汽車集團”。東風集團股份也在2024年業績溝通會上表示,東風和長安的整合正在進行中。長安汽車、東風集團是國內頭部央企車企,2024年集團銷量分別位列國內第五和第七。二者重組,正式拉開汽車央企改革序幕,有望激發兩家車企發展新引擎,實現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的高質量增長。正當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板塊重組整合緊鑼密鼓的推進中,4月3日,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的措施正式生效,預計5月3日起,關稅也將適用于進口汽車零部件,例如發動機和變速器等。這場由汽車關稅引發的貿易風暴,在對我國汽車企業出海戰略帶來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對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將對未來國際經貿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億朋投資將推出系列文章,對當前國內外復雜形勢下,汽車央企重組整合進行深入剖析。

篇一:

 

汽車央企戰略重組:破局當下,布局未來

 

億朋觀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萍季揞^、造車新勢力的入局進一步加速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在此背景下,此次國資委提出的汽車央企的戰略性重組絕非簡單的“1+1”,而是中國汽車產業從“汽車大國”轉向“汽車強國”的關鍵轉折點。此次重組可能引發“鯰魚效應”,推動廣汽等其他地方國有汽車企業的重組整合。同時,還將促進汽車零部件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增強開發能力,涌現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從而改變中國汽車產業“小而散”的競爭格局‌。我國汽車產業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頭部集中,缺乏核心技術的邊緣品牌面臨淘汰,科技創新將變為行業生存法則。

 

 

中國汽車產業的“聚變時刻”‌

 

近年來,央企專業化整合已成趨勢。以中國中車為例,其圍繞軌道交通領域開展整合工作,深度優化資源配置,全力構建軌道交通產業的強大合力,成功鑄就了軌道交通領域的行業巨擘。寶武鋼鐵則通過一系列戰略重組舉措,實現產能躍升,打造出 “億噸鋼企”,極大提升了在全球鋼鐵市場的話語權與競爭力。央企通過合并同類項、剝離非主業資產,形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隊”。

 

一方面,中國汽車產業存在“小而散”的結構性矛盾。全國有超百家整車企業,但卻有半數車企年銷量不足萬輛。央企層面,2024車企銷量TOP 10中,一汽、東風、長安三大集團雖仍分列行業前十,但三家央企合計銷量僅占國內市場份額的26.5%。汽車產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亟需通過資源整合突破“大而不強”的瓶頸。眾所周知,東風集團是以汽車為主業的央企,而兵裝集團旗下的汽車業務板塊正是長安汽車。兩大汽車央企的重組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從“汽車大國”轉向“汽車強國”。東風和長安重組之后,銷量將超過500萬輛,成為國內第一大汽車巨頭,并有望超越通用和福特,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

排名

車企集團

2024年銷量

(萬輛)

1

比亞迪

427

2

上汽集團

401

3

吉利控股

340

4

中國一汽

320

5

長安集團

268.3

6

奇瑞控股

260.39

7

東風汽車

248

8

廣汽集團

200

9

北汽集團

170

10

長城汽車

123.33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排名

車企集團

2023年銷量

(萬輛)

1

上汽集團

502.09

2

中國一汽

344

3

比亞迪

302

4

吉利控股

280

5

長安集團

255.31

6

廣汽集團

250.5

7

東風汽車

242.12

8

奇瑞控股

188

9

北汽集團

170.8

10

長城汽車

123.07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另一方面,中國汽車產業存在“產能過剩與創新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無序競爭問題比較突出。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的汽車行業收入106,470億元,同比增長4%,然而利潤同比下滑8%,行業利潤率跌至4.3%,低于整個下游工業利潤率(6%)及2023年的水平。近幾年,汽車行業“內卷”嚴重,國家發改委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對汽車行業“不點名批評”,直指行業存在“虛假宣傳、惡意抹黑、惡性價格競爭”等亂象。這種“不惜犧牲利潤搶占市場”的行為不僅短期內造成行業利潤下降,長期還將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及技術創新。

 

品牌與市場的立體化布局

 

長安汽車率先推進“北斗天樞2.0”計劃,在智能化與新能源實現雙線突破。其‌‌主力車型中,CS系列SUV月銷穩居前三,UNI-K智電iDD搭載L3級輔助駕駛,深藍SL03續航超700km,阿維塔定位高端智能市場。產品‌價格聚焦10萬-30萬元主流市場,通過啟源Q07等車型加碼“智駕平權”,新能源滲透率已達27%。

 

東風汽車商用車市場份額領先,但新能源轉型滯后長安2-3年。其商用車客戶占比超60%,在乘用車領域布局完成東風猛士、東風嵐圖等新能源汽車品牌,覆蓋豪華、高端、主流及入門級各細分市場,統籌發展商用車新能源業務。

 

當前長安深藍與東風奕派在中低端市場,阿維塔與嵐圖在中高端市場高度重合。以往汽車重組案例中,這種情況也不是例外。雙方需要對重疊的品牌進行優化調整,如通過“主品牌+技術平臺”架構實現差異化定位,或通過分拆上市等方式實現差異化競爭,明確各品牌的定位和發展方向,避免內部資源的浪費和惡性競爭。

 

此外,雙方在市場渠道上形成互補效應。國內方面,東風汽車在華中、華南的渠道優勢與長安在西南、西北的根基構建全渠道覆蓋。海外市場方面,東風汽車在俄羅斯的15萬輛產能基地與長安的泰國新能源工廠網絡,共同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產能網絡。

 

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重構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將成為主導方向。伴隨行業變局,汽車產業的重組整合也將是大勢所趨。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茍坪近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公開表示,國務院國資委正穩步推進汽車產業重組整合,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集中研發、制造和市場等優勢資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引領智能網聯變革的世界一流汽車集團。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第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且年度產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滲透率達到40.9%。比亞迪以427.2萬輛銷量登頂,市占率33.2%。

 

三大汽車央企中,長安汽車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73.4萬輛,同比增長超50%。相較于其他車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速最寬,增量最多。這得益于長安汽車通過“香格里拉”計劃(新能源轉型)、“北斗天樞”計劃(智能化轉型)和“海納百川”計劃(全球化戰略)的推進,加速了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東風汽車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售86.1萬輛,同比增長64.4%,自主新能源銷售81萬輛,同比增長122.5%。2024年,東風汽車持續發力新能源賽道,新能源車銷量增長提速,聚力電動化、智能化和國際化,不斷培育和壯大發展新動能,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中國一汽2024年銷售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33.9萬輛,同比增長41%,增速優于行業5.5個百分點。2024年,中國一汽緊跟行業智能化、電動化轉型趨勢,扎實推進“All in”新能源戰略,持續打造先進高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積極推動各環節各領域轉型升級。

 

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與資源分散問題,多家央企在研發、生產、市場等環節各自為戰,造成大量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如三家汽車央企均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等賽道,但各自研發投入分散。以電池技術為例,東風打造“東風-寧德時代”聯盟,長安自研“原力超集電驅”,一汽則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整合后,技術研發的集約化投入有望突破關鍵瓶頸。

 

盡管東風與長安2024年新能源銷量均同比增長,但在銷量及滲透率大幅落后于比亞迪。國資委主任張玉卓2024年“點名”三大汽車央企“新能源發展不夠快”的批評猶在耳畔,此次重組正是對“單獨考核”政策的戰術響應。東風與長安合并后,不僅在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追趕比亞迪,通過對雙方研發資源的整合,有利于重點突破固態電池、城市NOA智駕等“卡脖子”技術,以應對特斯拉、比亞迪的技術壓制。

 

從技術協同向產業鏈深度融合

 

長安和東風在技術層面呈現出極為突出的互補特性。長安汽車依托長安和東風在技術層面呈現出極為突出的互補特性藍鯨動力家族(1.4T/1.5T/2.0T),其2.0T發動機通過7930小時臺架測試,可靠性超150萬公里,技術參數對標國際品牌‌,憑借與華為合作的ADS 3.0智駕系統、SDA中央計算架構,整車AI算力達1000+TOPS,在智能化領域構筑壁壘。而東風汽車依托中科院合作在固態電池與氫燃料電堆技術取得突破,其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充電效率比主流液態電池提升50%;馬赫超級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多次刷新行業紀錄,達到47.06%。雙方合并后可進一步縮短800V高壓平臺、CTC底盤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周期減少行業“內耗”,激發創新活力。

 

在供應鏈方面,雙方在重慶、武漢分別擁有年產能超200萬輛的產業集群,合并后可通過零部件標準化降低15%-20%采購成本。以動力電池為例,長安現有寧德時代、中創新航雙供應商體系,而東風與比亞迪合資的易捷特項目已量產刀片電池,協同后對上游議價權預計提升30%,年節省成本超80億元。更為關鍵的是,兩地供應鏈的地理聯通有望構建“長江經濟帶汽車產業走廊”,形成從武漢光谷芯片到重慶兩江智能工廠的完整鏈條,提升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與抗風險能力。

 

 -  end  -


 

關閉
關閉